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每天都会发现新的美景。府第的四周围着高高的墙,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总是保护得惟恐其不严。野地里的某些地方呈并不陡峭的起伏,所有高处可以作鸟瞰的地方都建造了漂亮的凉亭和望楼。其中之一是我清晨很爱去的地方。我俯视它下面宁静而安详的湖和湖心盛开的端庄的荷花,吮吸着荷花所散发的阵阵幽香,精神总会为之一振。我在它人口左边一块扁平的大石头上发现了一段题词。中国字我已经见过不少,知道这大概是一首〃诗〃。中国诗大都不过是一句句子:用优雅而简洁的形式表达一种美的浮想,一点儿哲学,确切地说不是诗而是〃韵文〃。

  后来我发现凉亭人口处的扁石上的题词果真是首诗,而且竟是七王爷本人作的。这里曾经是他最喜爱的休息和眺望的地方。有一天他斜靠着人口处的垫子,顺手在旁边的扁石上写下了这首诗。中国人用蘸饱墨汁的毛笔写字,几乎可以在一切东西的表面写。他们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占位置比我们的字母组合少,却好看了许多。中国绅士或侍从之类身上通常总带着笔墨,这样一有什么想法就可以随时记下来。

  这首小诗是用毛笔写的,后来亲王的随从把字刻在石上,这样转瞬即逝的思想就永远保存了下来。诗思显然是因下面的荷花而起:今日如此华丽娇艳,而明天它们的美就会荡然无存。它哀叹世俗荣华之短暂:

   今日如芙蓉,
   昂首自清高;
   明朝委泥尘,
   浊污何人知。

  一天,我在一个毗邻马厩的美丽的背阴角落里见到一连串小小的墓碑,了解到这里是亲王最最心爱的狗和马最后安息之地。每块石碑上刻着犬或马的名字,以及颂扬其好处的话,而石碑底下就埋葬着它的骨头。亲王非常喜爱动物,据说他的狗房和马厩是所有的宗室亲王之中最好的。

  我早晨散步时所看到的刻石上的字句,也常有出自经籍的。中国宇一向独特而别致,深深地刻出来,或是在一处迷人的风景中高高地突起在某块粗糙的石头上,就更是如此了。字用朱红写成或者馏金,这有时也增添了这种别致的效果:鲜艳的色彩与石头冷冷的灰色形成令人欣喜的对比。虽则我看不懂这些字,也读不通这些句子,但在早晨散步时还是很喜欢遇上它们。对于能看懂它们的饱学的中国人来说,它们的趣味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在户外休息和观赏时,与刻在活生生的岩石上的他们的大圣人的思想不期而遇,或是看见一些含有〃和平〃、〃丰盛〃之意的字凹凸醒目或是色调 暖融融地从某个背阴的角落里跃出,就像专诚前来为自己祝福,那是多么好啊!

  在宫内的另一个凉亭上,我可以看见从京师通往颐和园的石铺公路。皇上和太后驻跃颐和园期间,这是条极为繁忙的通行。当我不想平静地观赏和安详地散步时,每每就会上这个凉亭,从那里可以看见前往皇宫和从皇宫里出来的官员们的车轿和扈从,可以看见传令兵携带着公文驰马而过,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流动商贩和他们的货物,可以看见压得沉甸甸的插着小黄旗的大车,显示他们是往皇宫送供应品的。有时会有一群骑兵翩翩地冲过去,他们是某个衣着华丽的年轻王爷的侍从,而王爷就裹在他们中间,胯下的马打扮得非同寻常:马鞍是红色的,全套马具用银子打就。紧接着是某公主笨重、装饰着花边的红色的马车,按照她在皇族谱系中的地位,有15到30名扈从或前或后地护卫着。她的侍女的黑色马车殿后。

  中国人的品阶可以从他们的车轿外部看出来。只有当今皇上和皇后可以坐黄色的轿子外出。皇帝的妃子坐杏黄色的轿子。至于皇帝的遗漏,皇后乘黄色的车,妃子乘杏黄的车。公主们外出乘红色的车。一品、二品官员坐绿轿;三品、四品官员坐蓝轿;普通人想坐轿而不想坐车的,还可以用另一种样式的轿子。平民百姓是坐车的。这些奇异的两轮马车为北京所特有,沉重的轮子上突起铁的饰钉,一律用蓝布罩着。车主的财富和地位可以从这罩布的质地和上面的装饰,以及拉车的骡子上挽具和络头等的华丽程度看出来。中国北方的骡子是种威风凛凛的牲口,比中国的马漂亮多了。那里的马不过是矮马而已。

  七王爷(即醇亲王)肯定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是皇太后丈夫咸丰皇帝的兄弟,他的妻子即当今皇上的母亲,是太后的妹妹。皇太后和东宫太后在上一位皇帝未成年期间和当今皇帝在位的一部分时间里共同垂帘听政时,他是两人所重视的亲信,而且他一直到死也仍然是垂帘听政的太后最为信赖的顾问。他被中外人士一致公认为既是个秉性周正的人,也是位开明的亲王。上一位皇帝同治死后无子,他的次子被选为继位者,这与他所受的尊敬也许不无关系。中国皇帝及其军机处可以选择皇位的继承者。如果只有一个儿子,下一个继承者就是他了;如果有几个,就可能从他们中间选一个看上去最为合适的。如果一个儿子也没有,就会从侄子当中挑选继位者,这时并不管他们的年龄,以及是兄长还是兄弟的儿子。当今皇上的父亲醇亲王是咸丰皇帝的七弟,所以中国人称他为〃七王爷〃。
 
第四章 皇太后陛下的御座房
 

  第二天早晨我们到达宫里时,正巧遇上太后和她的随从从朝会大殿出来。她脸带富有美丽的微笑招呼我,照例问我健康如何。我们跟在她的随从里,来到了她的御座房。这里既高又宽敞,画像一开始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它的一面除了窗户间支撑屋顶的木柱之外几乎全是玻璃——下面一半是整块整块玻璃,上面一半是糊着高丽纸的窗。这边窗户的正中央是扇巨大的玻璃门,从地板直达天花板。大殿旁的其他三面,把这里同旁边和后面的房间隔开的,是与前面所说拨给我使用的那座殿阁里同样漂亮的木雕间隔。只是太后的御座房里的雕工更精致、艺术嵌板更漂亮。与艺术嵌板相间的写在白绢上的诗是太后最喜爱的作家的作品,或者是帝后的原诗,以及献给太后的颂诗。门口悬挂着缎子门帘,玻璃窗的窗帘都是蓝绸的。蓝色是太后最喜爱的颜色,宫中所有非正式的地方挂的帘幕都是蓝色的,而正规场合用的是黄色。 
  御座房右侧是间小佛堂,一尊佛高踞在莲花座上默默冥思,底下的香案上四时鲜花水果不断。佛像的面前放着香炉,香烟缭绕不绝。御座房之左是太后的寝宫。后面用楼空木雕扇隔出一间宽敞的前厅,侍从和女官们在那里等着进入太后的御座房。大殿后面竖着一架五扇的富丽堂皇的抽木屏风,镶嵌着天青石、玉说及其他许多名贵的石材。丹陛上,屏风之前摆放着一个硕大的卧榻一样的宝座,还带着不小的脚凳。这种卧榻般的宝座可供皇帝半躺着听朝,但完全引不起太后的好感,她坐时总是腰杆笔直,从来不歪在靠垫上,也不靠在椅背上。只有在朝会大殿上她才坐清朝传统的宝座,平日喜欢的是一种由她自己引人宫内的,轻巧得多,而且非常具有现代感。这种宝座用袖木空细雕而成,呈圆形,上面放着明黄的靠垫。其中之一放在这座殿前部,是她画像时所坐的。

  我刚才提到的那个硕大的宝座从此被挪到了后面,为传统之故不得不保留着,但从未被太后使用过。宝座两旁各竖着一把巨型的雉尾扇,乌木柄插在漂亮的景泰蓝架子上。雉尾扇的两边是豪华的景泰蓝花瓶,还有名贵的巨型右瓷碗,里面高高地堆叠着水果——苹果、芬芳的祖样,以及香气浓郁的〃佛手〃。

  到处都是花!这时正是一种兰花开花的季节,它的香气幽雅,太后很是喜欢。它们被种在名贵的瓷花盆里,绕大殿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放上一盆。这里还有一瓶瓶莲花和一碗碗百合花。这些花香和果香加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的、难以言表但令人极为愉快的香气,不过毫无过分浓烈之感,因为太后非常喜欢新鲜空气,即使最冷的天,宫里也总是有窗户开着。

  花果之外,跟我到过的其他宫殿的御座房一样,太后的御座房之中最突出的就是钟了。中国人对钟之类计时器的酷爱是有名的,我访问过的每一处宫殿这种东西都不下数千。这一大殿里的,我以前说过,数量是87,富丽堂皇的金钟和嵌宝石的钟,以及有史以来制造过的所有品种;有的敲钟报时,有的鸡啼鸟鸣,有的以水流运行,有的配以八音盒,还有的每小时出来一连串人物绕钟面游行。有的是珍稀的艺术品,有的是钟表行业普通的产品。宫里有许多国外的装饰品,但除钟表以外,太后对欧洲的艺术珍品似乎并不十分喜欢。不幸的是,宫里的这类东西除几件欧洲君主的礼物之外,通常完全不能代表欧洲艺术,与精美的中国古董一比就显得更可怜了。它们大都是中国贵族在国外买了当作礼物进贡给太后和皇上的现代廉价品。这些礼物被接受之后是放在宫里不常使用的房间里的。

  太后宽去朝服(她早朝之后总要更换衣服)的同时,肖像也被放上了画架,于是她向画架走来。对画端详了一会儿之后,她断定两只手上都有指甲护套太难看,要将金的(镶嵌着珍珠和红宝石的)去掉,显露出右手的指甲。我听了这个决定很高兴,因为指甲护套破坏了手的匀称,将她美丽的指尖藏匿了起来。当然,我对她的服饰未敢斗胆做出过任何提议。鉴于指甲护套是中国上层贵妇人所特有的,一只手上倒不妨留着。

  作出这一修改的决定之后,她走到一个大花瓶前,从里面取出一朵莲花,以一种优雅而迷人的姿势拿在手上,问我这放在画中好看不好看,又说道莲花也可以看作就是她本人。因为它的颜色与整体不协调,我对这提议并不以为然,只不过敷衍道〃我还没法把它画进去〃。像往常一样伴着干扰工作了一小时多一点之后,她决定上午就到此为止。当我提出即使太后陛下累了,我还是可以工作时,她不同意,说如果她一动不动地坐着就累了,我又是工作又是站着,还不是更累。她说用不着着急,画画的时间多得很,可不能干出病来。

  下午太后稍稍坐着让画了一会儿之后,就传旨备船。我们走出去,来到汉白玉平台上,平台底下停泊着配备了穿蓝袍的桨手的宫中船队。我们再次登上游船,太后坐在黄椅上居中,皇后和公主们在四周的垫子上盘腿而坐。游船被两条大船牵着,像天鹅一样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平稳地滑行。微风柔和而宜人。两个太监奉旨唱歌,一种奇异而哀怨的和声与柔和的水声混杂了起来。远处是山,美丽的西山,形状不变,可是颜色时时刻刻在变——有时是一片模模糊糊的灰色,又有时是温暖柔和的紫罗兰色;还会变成明净的深蓝色,仿佛是从天青石上凿下的;而时不时的,遇上飘过的浮云把太阳遮住,就变得黑黑的,几乎有虎视眈眈之意。我兴奋地深深吸了口气。

  古雅别致、有如画图的凉亭、红墙、漆柱,以及汉白玉平台的湖畔、绿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悄然前行的奇异船队、唱着歌的太监、端坐在女官们中间的太后,还有玉带桥——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成了这奇异的景观的一部分。似乎只有远处美丽的西山才是熟悉的。

  乘船在湖上游荡了一些时候之后,我们上岸进了果园,来到苹果树之间。苹果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水果,不但因其口感,也因其香味受到重视。它象征着平安和兴旺,一直用以供佛,于是也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不过虽然颜色和形状好看,中国苹果吃起来却是淡而无味,是他们所有的水果之中最最不好吃的。

  太后在苹果树间走着,吩咐摘几个苹果下来。这个她吃得比我津津有味多了。因为她好心地给了我一个,接着又叫我自己搞采几个。一个太监手提篮子跟着,我摘下来他就拿了放进篮子。太后让我把这些带回自己的房间。

  她从果园走到花圃,采了几朵小花,像西班牙人那样将它们插在耳朵后面。她让女官们也这么做,并亲自为我挑了几朵,插在我的鬓上。我知道她对我的这些小小的恩宠表示与其说是为了我,还不如说为了表达她想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的愿望。她希望通过对我显示这些特殊的恩宠表示,使得女官和太监们也能像这样对待我。我已经提起过太后的爱花,这种性格与我早先以耳闻而对她形成的印象根本不相容。她对花和大自然的爱最先使我改变原来的印象。我觉得一个人不可能像她那样爱花、爱大自然,而同时又是个被描绘得如此的女人。

  太后的四周一直离不了花。她的内室、她的御座房、她戏楼那边的包厢,甚至她仅仅在正式朝会和处理国事时才使用的朝会大殿,都摆满了鲜花,或是瓶供或是盆栽——不过一次从来不止一种。不论冬夏,她头饰上总是插着鲜花;无论多么忧虑或烦恼,在鲜花之中她似乎总能找到慰藉。她每每将一朵鲜花凑到面前,吮吸着它的芬芳,将它在自己脸上摩拿着,仿佛它有灵性似的。她会亲自走到满屋的鲜花中间,依恋地将什么好看的花移向亮处,或是把花盆转个身,以便改善里面的花的位置。

  某些折枝花中国人并不浸入水中,而是干的供在碗或瓶里,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其芬芳。太后对花的布置颇有几分古雅不凡的自负。她总是把百合花或芳香的茉莉花的花冠放在浅碗里,布置成奇异的星状,香到极点,看起来也美。

  太后的花瘫在王公大臣之中尽人皆知,所以他们逐日将名贵稀有的花卉品种贡人宫中,知道这会承蒙赏收并获得青睐的。

  关于宫内所种的花果,他们有种古老而独特的习俗。虽然公主、女官们在花园之中一切自由,想采多少花就可以采多少,想摘多少果子就可以搞多少,但如果有太后在面前,则就连摘采一颗果子或一朵最小的花也算是失礼,除非得到太后的旨意。要是太后让她们采一朵花或是摘一个果子,得到思准的那个人就会感激万分,而那朵花或那个果子从此就会被虔敬地保存着。宫内每棵果树、每样蔬菜的第一批果实,每棵植物、每株灌木所开的第一批花,都被视为皇上和太后所专有,在奉献给太后之前,没有一个公主、侍从或太监会去碰一下。所有这些对皇上、太后的崇敬表示看上去虽是鸡毛蒜皮,却被宗教般虔敬地遵守着。
 
第五章 皇后和宫廷女官
 

  皇后作为宫廷之中唯一次于太后的第一夫人,在我看来是很有美丽的。她父亲桂公爷是太后的兄弟,满洲八旗中某旗的都统。这么一来她就是皇上的表姐了,比他大3岁。她母亲出身名门望族,将她精心抚养成人。她还享有时常到皇宫里与太后相接触的好处,而且照中国人的标准来看,多才多艺。她很早就与皇上定了亲,不过照风俗习惯,婚礼是几年之后方才举行的。那是1889年2月在作为冬宫的紫禁城内,庆祝得十分隆重。而一周之后,至此一直执掌政柄的太后就归政于年轻的皇上,皇上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 
  皇后和太后一样腰板毕挺,脚步轻盈敏捷。她身材小巧,身高不满5英尺,手和脚是纯出于高贵血统的那种精雅优美。她容长脸、细高鼻,眼睛比起太后、皇上来更接近于汉人。她的下巴是长长的、一般认为有力的那种。她的嘴巴大大的,极其敏感。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和善,脸上的表情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令人根本不忍心加以批评。她似乎算得上是美貌的了。她举止可爱,态度可亲,性格讨人喜欢,但她的眼睛有时流露出一种听天由命的耐心,几乎有些可怜。她的实际办事能力大到如何不能由我来说,不过待人接物很是老练,而且据说太后还政期间由她充当宫廷的第一夫人时,她是显示过处理事务方面的大才干的。

  仅次于作为第一夫人皇后的皇妃是皇上唯一的妃子。据说她当初被太后选为皇上的妃子时,容貌绝顶美丽。她出生名门,是一位总督的女儿。不过我见到她时她虽然才不过28岁,已是胖墩墩的了,没留下多少大美人的风采。她的眼睛很大,滚圆、褐色,脸上仍然清秀白净,可是鼻子扁平、嘴巴大而无力。脸的轮廓被一层层肉破坏了,额头未显示出多少智慧,外貌毫无个性。她似乎性情善良,但是并不很聪明,也不善于待人接物。女官们对她并不怎么喜欢,她也没皇后那么吸引人。不过她极受皇后的关照,地位在其他女官之上,在宫廷里仅次于皇后。读者要明白,无论何时我说到皇后,皇妃一定紧跟在她后面,然后才是公主或别的女官。我常常听到有人提起〃帝王的后宫〃,在光绪皇帝陛下的宫廷里是没有后宫的。他只有这两个妻子。

  太后的侍从女官主要是宗室公主或宗室亲王的遗编。她的第一侍从女官四格格是军机大臣领班庆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